中國粉體網訊 碳化硅(SiC)材料及其器件因其優(yōu)異的高溫、高頻、高耐壓、高功率和抗輻射性能,在新能源汽車、光伏、軌道交通和智能電網等領域前景廣闊。然而,其規(guī)模化應用受制于較高的成本,其中SiC襯底成本占比高達50%。
深入分析襯底成本構成,SiC材料本身占比約70%,且近一半在切割過程中損耗。目前行業(yè)主流的多線切割技術加工難度大(因SiC高硬度、高脆性、高化學穩(wěn)定性),單片材料損耗達280-300μm。以成品厚度350μm的6英寸襯底計算,材料損耗率高達46%左右。因此,降低切割損耗是降低SiC襯底成本的關鍵路徑。
深圳平湖實驗室聚焦于SiC激光剝離新技術的研發(fā),旨在大幅降低切割損耗,其已取得進展:
(1)2024年12月,使用國產全自動化激光剝離系統(tǒng)替代傳統(tǒng)的多線切割工藝,實現單片總損耗≤120μm,單片切割時間30分鐘,達到國內領先水平。
(2)2025年6月,通過深化機理研究和優(yōu)化工藝參數,取得重大突破:
單片總損耗≤75μm(較2024年底再降37.5%);
單片切割時間縮短至20min;
單片成本降低約26%;
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;
最佳工藝條件完成3批次小批量驗證,良率100%。
經過驗證,該激光剝離技術不僅顯著降低了損耗和成本,其加工出的襯底性能也表現優(yōu)異:
激光剝離襯底的面型數據整體優(yōu)于行業(yè)水平;
外延驗證:在有效利用面積、均勻性、缺陷密度、表面粗糙度等關鍵參數上,與基準襯底(Baseline)整體相當,部分指標甚至略優(yōu)。
激光剝離技術是將激光精密加工技術與晶體剝離技術相結合,預先在晶體內特定位置制造結合力較薄弱的改質層,有利于剝離工藝中形成確定的晶體斷裂位置,從而提升了剝離過程的可控性與晶片的厚度一致性,這對于SiC等高硬度、高脆性、高材料成本的單晶材料加工尤為重要。與多線切割相比,激光剝離技術更適合材料成本高、晶錠長度短的硬脆晶體加工領域,實現晶體加工成本的大幅下降,并提高加工效率與加工質量。
深圳平湖實驗室在SiC激光剝離技術上取得的連續(xù)突破,為解決SiC襯底高成本的核心痛點提供了有效方案。這項技術有望顯著降低SiC襯底成本,有力促進大尺寸SiC襯底的規(guī);a業(yè)應用,進而加速SiC器件在多個戰(zhàn)略新興領域的普及。
來源:
胡北辰等:SiC單晶材料激光剝離技術研究進展
深圳平湖實驗室
(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/空青)
注:圖片非商業(yè)用途,存在侵權告知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