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粉體網(wǎng)訊 近日,江南大學研究團隊在《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》上發(fā)表了一項成果,首次系統(tǒng)揭示了單晶金剛石在聚焦鎵離子束(FIB)加工中的晶向依賴效應,為高精度金剛石刀具的定向加工與性能優(yōu)化提供了理論支撐。這一發(fā)現(xiàn)有望推動半導體、光學元件等領域的超精密制造技術邁向新臺階。
單晶金剛石因其卓越的硬度、耐磨性和化學穩(wěn)定性而被廣泛認為是超精密加工應用的最佳刀具材料。單晶金剛石由碳原子以四面體結構周期性排列形成,不同晶面(如(100)、(110)、(111))的原子排列密度和化學鍵方向各異,導致物理性質顯著不同。金剛石晶向決定刀具性能,通過系統(tǒng)優(yōu)化晶體取向,可以大幅提高刀具壽命和加工精度,從而滿足超精密加工對高精度和高效性的嚴格要求。
單晶金剛石(100)、(110)、(111)晶體取向的俯視圖
團隊重點研究了單晶金剛石聚焦鎵離子束(FIB)加工的晶體取向依賴性機制。通過分子動力學模擬和對(100)、(110)和(111)晶體取向的濺射產率、次表面損傷和石墨化等關鍵參數(shù)的實驗比較,闡明了晶體取向對離子-材料相互作用的機理。
實驗結果表明,在相同加工條件下,(110)晶向的濺射效率明顯高于(100)與(111)晶向,加工深度最大,去除效率最佳。然而拉曼光譜分析發(fā)現(xiàn),(110)晶向更易發(fā)生sp3向sp2的轉變,即更易石墨化與無序化,表現(xiàn)出較高的損傷敏感性;相比之下,(111)晶向結構最為穩(wěn)定,損傷程度最低。
不同晶體取向的單晶金剛石在鎵離子刻蝕下的SEM圖像(左上),不同取向單晶金剛石的平均濺射產率(右上),不同晶體取向刻蝕金剛石的拉曼光譜(下方)
分子動力學模擬進一步揭示了這一現(xiàn)象的原子尺度機理:由于(110)晶向具有更寬的原子通道與較低的入射阻力,Ga離子能夠以更慢的能量衰減速度深入晶體內部,形成更深、更廣的損傷層,并促進石墨化區(qū)域的擴展。這種高效去除與高損傷并存的特性意味著,在追求高去除效率時可優(yōu)先選用(110)晶向,而在注重刀刃質量與結構完整性時則應選擇(100)或(111)晶向。
不同晶向損傷橫截面圖像,(a)5keV能量,(b)10keV能量,白色代表損傷
合理選擇單晶金剛石刀具的晶面,不僅能提升加工質量,還能延長刀具壽命,提高生產效率。此研究為單晶金剛石刀具的定向加工與性能優(yōu)化提供了理論依據(jù),并為超精密加工中不同功能部位的晶向選取提供了重要參考。
參考來源:超硬天地、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
(中國粉體網(wǎng)編輯整理/石語)
注:圖片非商業(yè)用途,存在侵權請告知刪除!